“邻里式物业”的诞生背景

溯源——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

古语有云:“远亲不如近邻”,这是古人对邻里关系最高的评价。邻里之间守望相助,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。几千年来,我们的先人也一直这样亲身示范,并留下了“罗威饲犊”、“六尺巷”等传为美谈的故事。同时也有“孟母三迁,择邻而居”、“百万买宅,千万买邻”的典故,可见良好的邻里氛围对家人的居住、对孩子的成长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。

在上世纪五十年代,大家住在大杂院里,邻里间家庭氛围非常浓厚,守望相助,亲密无间;七八十年代,是大院时代,城市中大部分的人都住在单位提供的住房中,邻里关系是同事关系和邻居关系的叠加,家长是同事,孩子是同学和玩伴,经常串门,逢年过节也会礼尚往来。而现在这种生活情境显然是一去不复返,只能用来怀念了。


现状——邻里关系淡漠,居住品质下降

九十年代后,我们迎来了商品房时代,如今,城市里随处可见高楼林立,不少邻里都是“猫眼式关系”,即一个防盗门、一堵钢筋水泥浇筑的墙筑起了隐私空间,使得邻居互不相识,就这样邻里关系逐渐淡漠,邻里社会资本流失。而在这种冷漠的邻里关系下,一旦发生矛盾,就可能会不断升级。

另外一个邻里关系下降的表现是业主与物业之间的矛盾。“收费难”成了各物业公司最头疼的问题。而“对服务不满意”是大部分业主不愿交费的原因。物业公司因物业费收不上来,服务品质就难以改善,业主就会越来越不满意,更不愿意交物业费。如此,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。

伴随着邻里关系的淡漠、业主与物业之间矛盾从的升级,社区的居住品质也会逐渐下降,此时,对居住品质要求较高、经济能力较强的的业主往往会先搬离该社区,通过置换去购买更高品质的社区,要择邻而居嘛。而因为未来接手的业主的不确定性,又会导致邻里关系、物业矛盾继续恶化下去,久而久之,社区的居住品质会每况愈下,其升值潜力也会受到巨大的影响。

如今,现代邻里关系成为一个新的社会问题!


探因——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

人们开始反思原因,最终归结于现在住宅结构的物理隔离,但真的是这样吗?

也有很多人认为是因为社会节奏加快,互助需求减弱,是造成如今邻里关系淡漠的主要原因。随着时代的发展、科技的进步,邻里互助需求减弱,现在邻里关系不再像以前那样以互相帮助为乐了;随着现代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,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,工作压力的不断加重,挤掉了人们之间许多交流沟通的时间,邻里之间的情感淡化成了必然。同时,随着休闲方式和休闲场所的增多,邻居在相互调节心情这一块的作用大为减弱。

其实,我们认为主要以下两个方面的原因:

①社区的外部性问题:从人的本性出发,一般业主只认为只有房屋才是自己的,而房屋以外的社区的公共部分的事物及他人与自己无关,所以才会产生“事不关己高高挂起”、“各扫自家门前雪,莫管他人瓦上霜”的心态,才逐渐造成的邻里关系的淡漠。

②物业权责不明问题:如今的物业公司,几乎全部都是所为的“物业管理”公司,所以物业公司想要行使他的“管理权”;而业主则认为自己是“主人”,物业公司应该是为自己服务的,双方的立场不同,才是造就矛盾的根源。目前市场上很多的物业公司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,开始注重服务了,但这还远远不够!


破局——重塑邻里温情,物业是纽带

普宅看户型,豪宅看配置;十年建筑看物业,百年建筑看邻里,千年建筑看文化!文化社区是需要有和谐邻里关系作为支撑,社区邻里关系的进步最后将直接决定社区的未来,当一个社区比较和谐、邻里之间互动交流比较多的时候,这个社区活动的参与度就比较高,就能给整个社区带来向前进步的动力;

而和谐的邻里关系则需要物业这个纽带去维系,所以物业是社区邻里关系建设和发展的基石。现在,大多数人认为,物业公司的职责无非是两个方面,一个是对物的管理,一个是对人的服务。但如果只有、仅有这两方面的职责是不够的,仍然无法解决我们上述提到的“外部性”问题。

要彻底解决“外部性”的问题,就需要物业也应该具备主人公精神,是业主、是邻居,这就是我们所倡导的“邻里式物业的”精神,未来“邻里式物业”才是重塑“邻里关系”、重拾中华民族这一优秀传统文化的唯一途径!